English

寻求一条理性的发展途径

2000-03-02 来源:光明日报 路甬祥 我有话说

2000年作为从20世纪向21世纪的过渡和转换,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以及高度膨胀的消费欲望,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伴之而来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地从局部扩展到全球,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地球的自然环境,也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在跨入21世纪的门槛之时,无论将要到来的是什么样的“革命”,没有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没有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健康有序的文明传承,我们必将会遭遇到史无前例的压力和灾难。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人类现代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事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规范两大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认知水准与道德责任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要性条件”;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衷共济、平等互利、互助互信、自律互律、共建共享以及当代的发展不以危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为代价等等,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充分性条件”。唯有这种必要性条件与充分性条件的完整组合,才能真正地构建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框架,完成对传统思想思维定式的突破,最终形成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基本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还在于它能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制。在这个复杂系统中,自然的规律应被充分地认识,人文的规律也应被充分地认识,自然与人文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更应被充分地认识,尽管真正实现这一理想可能还要继续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大致可作如下表述:其一,不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对于物质、能量、信息、文化的需求。这里强调的是“发展”。其二,代际之间应体现公平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与环境;每代人都要以公正的原则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这里强调的是“公平”。其三,国际和区际之间应体现均富、合作、互补、平等的原则,去缩短空间范围内同代人之间的差距,不应造成物质上、能量上、信息上乃至心理上的鸿沟,以此去实现“资源—生产—市场”之间的内部协调和统一。这里强调的是“合作”。其四,“创造”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适宜的外部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严格、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环境之中,因此应当使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断地被优化。这里强调地的是“协调”。

事实上,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被人类对自然的回馈所补偿时,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被实现。

然而,迄今为止,我们所拥有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还远不能恰当地反映和解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研究者们试图从一种新的角度,从对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总体认识上,引发出更高层次的理论解释和思考,以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为经,以“自然—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纬,编织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希望给立法者、决策者、管理者一种新的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水平、程度、方向,进行定量的监测、诊断、预警和调控,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本文为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为《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所作的序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